初平二年,對大漢來說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大漢正式進入了亂世。
嚴格說起來,從黃巾暴亂開始,大漢就已經不是太平盛世了。但是,朝廷的底蘊和威嚴猶在,大漢仍屬于大一統的王朝。
可是,去年關東諸侯合兵討伐董卓,極大的挑戰了朝廷的威嚴。隨后,廢帝劉辯在鄴城復辟,大漢出現了兩個朝廷。這就讓天下人有些無所適從了。
時間今日初平二年,大漢忽然半壁江山烽煙四起。剛過完年,豫州的袁術便出兵討伐荊州的劉表。牧守一方的諸侯相互攻伐,這在大漢還是頭一次出現。也由此,揭開了諸侯割據的序幕。
隨后,幽州的公孫瓚出兵攻伐冀州;長安派張濟入主雍州,又派牛輔攻打河內郡,欲入主并州。這一戰,將幽州、冀州、雍州、兗州、并州全部牽扯在內。再加上已起戰火的豫州和荊州,大漢十四州,竟有七州起了烽煙,正好占了一半。
這七州之間的戰事,還全都是官兵對官兵。如此一來,無論是鄴城朝廷,還是長安朝廷,最后的一塊遮羞布被徹底撕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所謂的漢室,所謂的朝廷,已經名存實亡了。諸侯再也不聽朝廷的政令,紛紛據地自守,以圖后事。
除了官兵之間的戰爭,黃巾軍殘余勢力也沒消停,尤其是在青州、兗州二州,黃巾軍殘部時不時襲擾作亂,令當地官府疲于應對。
但是,形勢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不知怎么的,董卓竟然被王允設計誅殺了。董卓一死,雍州、兗州、并州三地的戰事也立刻虎頭蛇尾的結束了。豫州和荊州,隨后也罷兵言和。大漢好像又看到了浴火而生的希望。
不過,冀州和幽州之間的戰事,卻好像沒有受到董卓被誅殺的影響。公孫瓚和袁紹依舊打的腦漿子直冒。
公孫瓚鎮守東北邊陲多年,手握雄兵,威名赫赫,其主力部隊,全都是久經戰陣的精銳,尤其是他麾下的白馬義從,更是威震北疆,成名久矣。
反觀袁紹,雖出身名門,去年還曾經當過討伐董卓的聯軍盟主,但他畢竟才入主冀州沒多久,嚴重缺乏底蘊。
此消彼長之下,公孫瓚攻勢如火,雖偶有敗仗,但總體戰爭態勢上,卻是公孫瓚一直在進攻,袁紹在不停退守。
這一仗打了近三個月,冀州北部已全部落入公孫瓚之手。六月初十,公孫瓚屯兵磐河,與袁紹隔河對峙。界橋會戰進入了準備階段。
幾場大戰下來,公孫瓚軍中糧草嚴重不足。趁著夏收剛過,他便向已身處大后方的劉備發去公文,命劉備籌集糧草,運往界橋前線。
在等候劉備送糧的同時,公孫瓚也沒閑著,一邊操練士兵,一邊每日里派出征糧隊,就近征集糧草。
然而,受戰爭影響,凡公孫瓚與袁紹交戰之地,糧田都被毀的差不多了。即便是還長著莊稼的田地,也因為百姓們紛紛逃離故土躲避戰爭,而落得無人打理,收成大受影響。
數日下來,公孫瓚派出的征糧隊所征集到的糧草,也僅僅能維持半個月左右。
如此一來,公孫瓚就苦心盼望劉備能早點把糧草運來。
但是,公孫瓚終究沒有把劉備等來,反而等來了唐縣縣令騰耀。
公孫瓚見到騰耀時,騰耀衣衫破舊,渾身污漬。騰耀所帶領的兩三百士兵,也全都跟叫花子似的。
一見到公孫瓚,騰耀就向公孫瓚哭訴,將關羽和張飛帶兵奪取唐縣的經過向公孫瓚說了一遍。
聽完騰耀的講述,公孫瓚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果不是騰耀的幾名屬下軍官也出言作證,公孫瓚絕對不會相信,劉備居然背叛了他。
看來,糧草是等不來了。公孫瓚又怒又急。
僅僅隔了一夜,第二天,劉備派出的信使就到達了前線。在信中,劉備先向公孫瓚陳述了他如何征糧,又如何在運送糧草的途中遭遇秦翼軍偷襲,糧草被毀的經過。
隨后,劉備便向公孫瓚說明,袁紹命秦翼率兵襲擾公孫瓚的后方。廣昌城和唐縣已被秦翼所奪。
最后,劉備勸公孫瓚認清形勢,及早收兵。他還在信中質問公孫瓚,使君本為漢室之臣,以前是因為服從董卓的命令,從而攻打冀州,可現在董卓已伏誅,使君為何還要繼續以下犯上,執迷不悟?
劉備言稱,他本為漢室宗親,如今受秦翼邀請,欲往鄴城扶保天子,希望公孫瓚也能及時懸崖勒馬,歸順鄴城朝廷。
可以說,這既是一封劉備剖白自己的信,又是一封勸降信。
看完信,公孫瓚立即將信紙撕的粉碎,口中更是對劉備大罵不止。
可任憑公孫瓚如何大罵劉備,對他眼前的困境來說,一點都不起作用。公孫瓚罵夠之后,冷靜下來,便召集眾文武議事。
經過一番商量,公孫瓚決定,盡快與袁紹決戰,只要在界橋將袁紹徹底打敗,那么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七月初八,公孫瓚與袁紹在界橋以南二十里決戰。
公孫瓚出動步兵三萬、騎兵一萬。以三萬步兵居中,排成方陣,兩翼各配備五千騎兵,正是公孫瓚最為得意的白馬義從。
袁紹率兵三萬與公孫瓚對陣。他令大將麹義率三千精兵為前鋒,并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自己統領步兵在后壓陣。
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兩翼騎兵向麴義的部隊發起沖鋒。麹義沉著應戰,令士兵俯伏在盾牌之下,待公孫瓚的騎兵沖到距離己陣幾十步時,麴義下令千張強弩齊發,向白馬義從射去。
白馬義從突遇打擊,沖鋒隊形頓時生亂。麴義抓住戰機,親率三千精銳步兵,手持長戟,沖進白馬義從的隊形之中,上刺士兵,下鉤馬腿,令白馬義從陷入一片混亂。
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麴義親自陣斬公孫瓚部將嚴綱。嚴綱一死,白馬義從失了指揮,紛紛后撤。麴義率兵緊追不放,袁紹也立即揮兵掩殺。雙方陷入混戰。
公孫瓚軍士氣已泄,袁紹軍卻士氣大漲,最終,袁紹以少勝多,將公孫瓚軍趕回了界橋以北的駐地。
這場大戰,從開始到結束,僅僅歷時一個多時辰。公孫瓚軍遺尸近兩千,傷者四五千。袁紹軍雖勝,卻也付出了四五千人的傷亡。
此戰之后,雙方都進行休整,停戰三日。
也就在這三日的時間里,袁紹收到了秦翼的信件。得知秦翼已攻下兩城,并燒毀了公孫瓚調運的糧草,袁紹大喜。
隨后,他與手下謀士商議過后,認為公孫瓚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戰事,應該試著跟公孫瓚談判了。
袁紹便派別駕田豐親往公孫瓚軍營,與公孫瓚接觸。田豐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公孫瓚。
隔日,袁紹便和公孫瓚在界橋相見,雙方達成了停戰協定。
協定的內容有三項。其一,公孫瓚自此奉鄴城朝廷為漢室正統,袁紹表奏公孫瓚為前將軍、領幽州牧。其二,公孫瓚退回幽州,袁紹奉送一個月的軍糧。其三,公孫瓚以前將軍的身份開府建衙,統領邊軍,凡幽州軍政事務,可自決。
這份協定,從根本上來說,袁紹賺了名,公孫瓚賺了利。公孫瓚雖然答應擁護鄴城朝廷,但他卻是聽調不聽宣,實際上,幽州成了獨立的小王國。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