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魏延、馬超二人加入,使得他們五人變成七人,只不過次序有些顛倒,徐庶、龐統未變,直接按照順序排列下去就好,稱呼也隨之改變。司馬無忌心知馬超的性子,開門見山地問道:“三哥,你是否支持主公稱王?”
馬超肯定的回答:“自然要支持,此時正是最佳時機,要是錯過漢中稱王,又如何有下次機會。漢中本就是大漢王朝高祖皇帝稱帝的地方,主公又是漢室宗親,名正言順。”
司馬無忌與劉備二人之間的關系暫時告一段落,他們回到主題之上,圍繞是否支持劉備漢中稱王的決定。司馬無忌清楚劉備稱王最大的推薦之人便是馬超,他是得到漢獻帝正式冊封的將帥,所以地位很高,亦是排列在最前面。
“五哥,你的想法是否與三哥一樣?”
魏延點點頭,道:“主公此時稱王,不僅僅是為了主公,亦是為了我們自己。主公稱王,我等便可以封為將軍,名正言順。無忌,你是不是有其它什么想法?莫不是你反對主公不稱王?”
趙云道:“我與無忌的想法一樣,都反對主公漢中稱王!”
“那么大哥、二哥呢?”魏延又接著問道。
徐庶、龐統二人沉聲道:“其實你們說的都對,我們亦是中立。主公稱王也好,不稱王也罷,我等都支持。如果從長遠角度來說,主公不應該此時稱王,有悖初衷。”
“當初主公舉兵攻打曹操,因其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四處征戰四方,借用天子名義行自己的一套,那個時候主公的確是順應天命,為匡扶漢室江山全力以赴,今時不同往日。”
“那個時候群雄逐鹿中原,戰亂不斷,為了謀求未來,亦是保全自己,唯有奮勇抗敵。現在主公擁有荊州三郡,又有偌大的益州為根據地,大業已成,又擊退曹軍,攻占漢中。”
“此時真是意氣風發之時,主公想要稱王,也是人之常情。另外,諸葛孔明、法正二人從旁去說,使得主公心意已決,怕是稱王之日不遠了。你們今日前來,想必也是為了此事來的吧!”
馬超回道:“大哥,您說的沒錯,我與五弟前來就是為了主公稱王之事。我等是受了法正、孔明二人所托,想與你們一起聯名上奏于主公,叩請主公在漢中稱王。”
“名冊帶來了嗎?”龐統問道。
“帶來了!”
魏延從懷中取出聯名上奏的奏表,眾人攤開一看,上面排列第一位的赫然是馬超,如同司馬無忌知曉的那樣。接著后面,依次排列的是左將軍長史兼鎮軍將軍許靖、營司馬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射援、軍師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張飛、征西將軍黃忠、鎮遠將軍賴恭、揚武將軍法正、興業將軍李嚴、安漢將軍糜竺等共計一百二十人。
“就我們幾人沒有簽名嗎?”司馬無忌淡淡的說道。
馬超、魏延沉默的點點頭,的確是他們幾人沒有簽名,其他人都親自寫了名字。此外,劉備的行為已經顯示出他有稱王的意思,要不然也不會將十二歲的劉禪調遣過來。
只要劉備稱王,那么劉禪理所應當成為太子,他必須在場!眾人都猜到了劉備的意思,所以心照不宣的順從他的想法,準備聯名奏表勸劉備在漢中稱王,一切都順其自然。
可是司馬無忌卻對此嗤之以鼻,他不認為此舉是好事,暗暗地嘆息一聲:“孫權進攻江陵,關羽戰事也不是子虛烏有,一切都是劉備咎由自取。若不是稱王,關羽焉能死于東吳手上,也不至于給予東吳借口。”
孫權一心想要匡扶漢室天下,要是論及忠心,劉備不如孫權。畢竟,孫權稱王是最后一個,要不是漢室天下已經是支離破碎,無能為力,孫權也不至于稱王。可劉備占領漢中之地,心里大喜過往,野心膨脹之后,按耐不住內心的喜悅,一心想要稱王,可見其野心勃勃。
徐庶淡淡的說道:“既然大多數人都提議主公稱王,那我也不反對了!”
徐庶將自己的名字寫在上面,龐統二話不說也寫了,只有司馬無忌、趙云、趙風三人沒有寫,也就是說整個劉備大營之中,反對劉備在漢中稱王的是他們三人。
“無忌,你與我說實話,真的沒有任何關系嗎?”眾人都離開以后,徐庶、龐統二人未曾離去,他們再次詢問司馬無忌有關于他與劉備之間的關系,從他們的語氣可以看出他們已定斷定有關系。
司馬無忌沒有否認,也沒有肯定,淡淡的笑道:“有些事情還是放在心里比較好,要是說出來,只怕會引起更大的騷動。與其被人說三道四,倒不如深埋心底,怡然自得。”
次日,眾人如同上朝一樣全都穿戴整齊,拜見劉備后,法正、諸葛亮二人提議劉備在漢中稱王,群臣紛紛附和,劉備再三拒絕,傻子都看得出來,這是他有意為之,實際上早就想答應下來,礙于禮數只能再三拒絕,直到馬超站出來高聲說道:“主公之功績足以稱王,順理成章!如今曹操成為魏王,把持朝政,漢室天下若無主公扶持,焉能匡扶?主公稱王,方可有本事與曹操一爭高低,匡扶我漢室天下,此乃群臣聯名奏表主公稱王,還請主公莫要負了臣等心意!”
劉備接過馬超呈上來的奏表,上面清楚地寫道:“昔唐堯至圣而四兇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高后稱制而諸呂竊命,孝昭幼沖而上官逆謀,皆馮世寵,藉履國權,窮兇極亂,社稷幾危。”
…………
“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兇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王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制,茍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
劉備看此奏表,十分歡喜,這份奏表洋洋灑灑數百字,卻指明扼要,也是為了說服漢獻帝準許劉備封為‘漢中王’。實際上,劉備根本就沒有等到漢獻帝是否準許便毅然決定漢中稱王。
突然劉備發現聯名之中并無司馬無忌、趙云、趙風三人,原本歡呼雀躍的心情瞬間被滅了一大半,臉笑面不笑的問道:“無忌、子龍、飛虎,你們三人對此有何想法?”
司馬無忌直言不諱道:“主公不可此時稱王!”
“飛虎贊成無忌軍師所言!”
“子龍贊成無忌軍師所言!”趙云接著說道,“主公乃是皇室宗親,更被當今天子稱為‘劉皇叔’。漢中之地乃大漢王朝之根本,高祖皇帝便是在此地稱帝。若是主公稱王,便會被天下人謾罵,臣等不愿主公一世英名毀于一旦,更不愿主公不顧仁義,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司馬無忌補充道:“主公乃仁德之明主,有皇叔之稱,當匡扶漢室天下,驅逐曹操。現如今曹操已經成為魏王,出行皆是天子之儀,有悖倫常。若是主公此時稱王,與那曹操又有何區別?”
趙風什么都沒說,總之一句話,司馬無忌、趙云如何做,他就跟著去做。并且,他自己也清楚司馬無忌、趙云的確是為了劉備考慮,而他也覺得劉備稱王于理不合。
劉備當即臉色鐵青,略顯尷尬,諸葛亮急忙出聲道:“無忌,你身為第一軍師,怎可如此說主公?此等行為乃是以下犯上,主公豈是曹操一般?主公稱王,乃是順應民心,更是得到群臣一致贊同,難道還不是順理成章稱王嗎?”
司馬無忌冷笑一聲:“順應民心?何為順應民心,何為順理成章?群臣之中可否有我司馬無忌,我與子龍、飛虎三人未答應,又如何算是群臣?身為第一軍師,更應該直言不諱,否則豈不是誤了第一軍師之名?”
法正道:“無忌如此說,難道真的不是違背倫常之道嗎?主公乃是主,無忌也是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主公乃仁德之主,豈可一般無二?若是不稱王,主公又如何名正言順抵擋曹操大軍,又如何匡扶漢室天下?”
“匡扶漢室天下就一定要稱王嗎?”司馬無忌怒斥一聲,“東吳孫權占據江東之地,又有交州一帶,勢力極其龐大,然而孫權仍然不過是吳侯,卻未曾稱王是為何?主公與孫權乃結盟關系,待主公稱王后,那么無忌敢斷定孫權必會撕毀盟約,江陵之地危矣!”
“江陵有我關云長在,東吳軍如何可破?”關羽自信滿滿的說道。
司馬無忌再次反駁道:“若是云長不信,咱們打個賭如何?即便是云長將軍驍勇善戰,也不要小覷東吳將領,我敢斷定江陵必定在你關云長手中失去,不知你可否與我對賭?”
“云長如何不敢!”關羽也來了脾氣,毫不猶豫的答應下來,與司馬無忌對賭。
“夠了!”劉備見眾人吵得不可開交,怒吼一聲:“玄德是否稱王,還需要天子準許,亦不是玄德所能決定。若是天子準許,那玄德自然聽從上諭;若是天子不許,玄德只能如此。”
司馬無忌只是笑笑不說話,他心里實在是好笑至極。因為劉備漢中稱王,根本就沒有等到漢獻帝的詔書,直接了當的設壇封將,成為‘漢中王’。由于劉備插話,阻止眾人繼續爭論不休。
司馬無忌不顧其他人顏面,此次更是將所有人全部得罪,尤其是劉備對他已經心生嫌隙,徹底不愿意重用于他。另外,趙云、趙風二人也跟著司馬無忌一起,他們三人在后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任何作為,直到某件事徹底被公開才重新上陣殺敵。
“這個司馬無忌真不知道,還是假裝不知啊!”
眾人都散去后,僅留下法正、諸葛亮、徐庶、龐統、張飛、關羽等人,其他人全都回去了,而司馬無忌、趙云等三人回去時,馬超、魏延也是一路上數落個不停,實在是太大逆不道了。
徐庶、龐統二人對視一眼,他們知道自此以后趙云、司馬無忌、趙風三人怕是被拉進黑名單了,不見得會被重用。就在他們二人有些擔心的時候,諸葛亮卻語出驚人,著實讓他們嚇到了。
“主公,以臣的建議,司馬無忌大逆不道,以下犯上,罪該問斬!”
劉備皺著眉頭,道:“孔明,無忌只不過是孩子,又何須與他如此計較?若是真的殺了無忌,以后天下人又如何看待我劉備,我豈不是真的如同曹操一樣,草菅人命嗎?”
諸葛亮苦苦勸說道:“主公有所不知啊,臣夜觀星象得知,司馬無忌必定顛覆主公江山社稷。若是留下此子,必定后患無窮,必須盡快除去才行,此乃為了主公未來,亦是為了日后的大業。”
劉備顯得有些猶豫不決,徐庶急忙說道:“孔明此言差矣,主公乃是仁德明主,豈可因無忌仗義直言就開殺戒。無忌對于主公大業,乃是有著極大的功績,要是主公斬殺于他,豈不是寒了所有將士們的心。如果主公不喜此人,不如將他流放,或是有名無實權即可,讓他閑賦在家。”
龐統點頭附和道:“主公,元直說的不錯,無忌立下不少汗馬功勞,要是主公大業已成,就斬殺于他,怕是日后有人說閑話,又如何讓百姓信服主公,可以流放或是架空其權力,不可殺之。”
諸葛亮再次勸諫道:“主公,此子不可留啊!”
張飛、關羽被諸葛亮的話嚇住了,他們雖然對司馬無忌有些偏見,尤其是此次劉備明明想要稱王,卻不懂得劉備心意,愣是反駁。但是,他們也沒有想過要斬殺司馬無忌,均想道:“為何孔明先生會對司馬無忌動了殺機?”
最后,劉備思索再三并沒有答應諸葛亮的請求,而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我自有安排!”
接著,劉備又與他們幾人商議在漢中稱王之事,果然如同司馬無忌想的那樣,劉備稱王的奏表上奏朝廷送于漢獻帝處,根本就不等回復。三日后,劉備便在沔陽設立壇場,集合群臣將士,拜受璽綬、王冠,自封為‘漢中王’。
并且,劉備當時就賜封劉禪為太子,又大封群臣,以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后將軍,治都設立在成都,而漢中太守則由魏延擔任,此時魏延為鎮北將軍。至于趙云成為‘五虎上將’之一,卻是排名最末,而趙風也不過是偏將,并沒有太多封賞,司馬無也與他們二人一樣,皆因他們三人反對劉備稱王,要不是趙云有戰功,只怕劉備連個將軍都不會給,而司馬無忌亦是如此。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