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過來的前兩個月,楊秋一直是在迷茫未來和填飽肚子之間渡過的,滿腦子渾渾噩噩的,根本無暇他顧。
等他終于認清了現實,準備老老實實過生活的時候,終于發現了一個美妙的事實。
此時的香港,是可以三妻四妾的!
按香港現在的制度也挺奇葩的,不少法律都跟著英國走,學習歐洲的法制法規。但在婚姻法上,卻還是沿用著《大清律》,容許娶妻納妾。
這真是光大男性同胞們的福音啊!
楊秋好歹也是個大男人,后世種馬后宮的也看了不少,這思想一開差,就自動往YY之路上跑遠了,雖然他現在屁也沒有。
看看人家老王他表舅,住廉租房都有兩個老婆,咱要求也不高,就來那么十個八個的就行了……
可惜YY完了一頓之后,楊秋就繼續賣他的報紙跑他的堂。
嗯,這叫——努力!奮斗!
然后他轉行賣書沒多久,就碰上了搬到他隔壁的李毅兩兄妹。
俗話的好,遠親不如近鄰,楊秋看這兩人長得也不像壞人,話也客客氣氣的,所以閑暇時候也經常幫幫兩人。
什么他們家木屋還缺材料啊,楊秋就時常去工地幫忙淘兩張瀝青紙或者半截蘆葦席回來;什么缺油少米的時候,楊秋還幫著打醬油背米來著。
總之,對于楊秋來,看著對方一個大男人帶著個妹子,也的確不容易。
這就叫鄰里守望互助嘛。
那時候的楊秋,就是個熱心好鄰居,也實在沒對李蔓起過什么別樣的心思。
你想啊,這時的李蔓才剛十六歲,要擱后世,就一剛初中畢業的丫頭片子,楊秋大她那么多,中間妥妥地隔了三四個代溝啊。他能有什么想法,純粹就是把李蔓看成自己的一個妹子。
嗯……,雖然后世校長帶初中妹子上賓館的也不少。
但楊秋,敢叫他自己一聲正人君子!
所以有時收工后,和李毅一起喝酒聊天打屁時,楊秋也是口無遮攔的一頓胡扯。什么月球后面有外星機器生命啊,什么希特勒其實沒死變成了僵尸啊,什么將來要三妻四妾左擁右抱啊。
只要不是泄露他穿越天機的,他什么都敢扯,反正這些亂七八糟的傳聞后世網上一大堆。
咱這猛料多,扯到二十一世紀都扯不完!
楊秋倒是沒注意到,他這一頓亂扯時,坐在旁邊安心聽講的李蔓眼里都快冒心心了。尤其是這丫有時講著講著,還蹦出幾句英文,那叫個高大上啊,把兩兄妹唬得一愣一愣的。
李蔓那時心里就想:楊大哥不愧是富家少爺出來的,懂的還真多,雖然現在落魄了,但是憑他的聰明才智,肯定不會在這久呆了吧。
想到這里,李蔓不知怎么心里有難受。
這情竇初開的丫頭,哪知楊秋現在侃侃而談指天滅地的外表下,妥妥地就是個半文盲。
其實一大半也怪楊秋的外表忽悠人。
這家伙來自二十一世紀,那是個衣食無憂的年代,穿衣打扮就講究個干干凈凈整整齊齊。所以來到這里后,就算穿的衣再破再爛,楊秋也把自己打理得干凈整齊利利索索。
再加上他的確長的也不賴,本來就是個坐辦公室的嘛,也沒受過啥風吹雨淋的,那皮膚比這時候不少富家姐都好,硬是來了香江半年都沒曬黑。
所以等他把臉面收拾收拾后,那一米八的身高站在一堆難民之間就跟個二百五十瓦的燈泡似的。
這想不讓人覺得他是個落魄了的富家子弟都不行。
后來讓楊秋慢慢注意到李蔓的原因,是他幫李蔓找了份工作。
五年赤藍內戰期間,大量的難民涌入香江這個和平堡,人口在這幾年間激增了一百二十萬,暴漲了兩倍。隨之而來的是嚴峻的住房問題,各種各樣的紙皮屋木板屋見縫插針似地在香江遍地開花。
比如楊秋他們住的自搭天臺房,比如在八十年代程龍電影《警察故事》里還能見到的,那依山而建一大片混居的簡易木板房。
嗯哼,當然,等這房子搞定了以后,人們就過上了沒羞沒臊的生活……
這年頭沒有電視機,收音機也少得可憐,楊秋他們樓就房東家有一臺。至于電影嘛,總不能天天看,那是敗家,所以晚上除了沒羞沒臊外,也基本沒啥事了。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人們突然發現香江滿大街上,出現了很多兩三歲沒人管的熊孩子。
而人口大量暴增除了帶來住房和治安問題外,工作競爭問題也慢慢暴露了出來,現在的香江還不是后來的金融產業型城市,跟后世新開發的南都第三區一樣,還是個勞動密集型城市。
比如在此時香江最最成熟的紡織業,往往有好幾個人競爭一個低端的純勞動崗位。
大老板們顯然發現了這個好處,大肆壓低工人們的福利,炸取工人的剩余價值,一個班上十二個時已是常事,更有甚者十六時也有過。
而香江紡織業最低端的勞動女工,就有了一個很形象的稱呼——一腳踢!
她們文化基本沒有,拿著月薪六十的低工資,這錢在某些拖家帶口的大家庭里,甚至連一個月房租都不夠。她們不敢反抗,也不敢找老板簽合同,老板不滿意了,可以一腳把她們踢開。
反正你不做,有的是人搶這份工。
所以當全家都在拼命掙錢時,那些不懂事還沒有勞動能力的熊孩子們,就得放任自流的散養了。
但這不僅對孩子的生命來很危險,還讓見識了大城市的難民們對自家孩子的未來產生了憂慮,他們可不想孩子們將來跟他們一樣做‘一腳踢’的工人。
這年頭,沒文化要不得啊!
所幸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不久之后大量的幼兒園和托兒所便冒了出來。這下父母們便放心了,每個月交那么幾塊錢,不僅孩子安全,還能讓孩子學到幾個字,那真正是極好的。
所以這時代還誕生了后世聽起來很有意思的一個名詞——天臺幼兒園。
前面了楊秋他們住的是一棟騎樓,不僅他們這一家,周圍也基本是騎樓,高矮差不多,挨的也極近。所以就跟后世南都某些城中村一樣,你甚至可以從這家天臺跑到那家天臺。
就像威尼斯這座水上城市一樣,此時香江四通八達的天臺,也形成了一個個特殊的社區。
而天臺幼兒園,則是在這個特殊平臺上,這些難民中間誕生的一個特殊事物。
碰巧楊秋他家附近,就有這么一個天臺幼兒園。
這個幼兒園是一位難民老阿嬤開的,老阿嬤年紀大了,出外工作肯定不行,所以一開始老阿嬤只是在家帶帶孫子。阿嬤人好心也好,看著周圍鄰居不方便,有時也幫幫他們帶孩子。
結果孩子后來是越帶越多,別的地方也開始興起了各種民辦幼兒園,阿嬤全家合計了一下,干脆廣開門路,招了兩三個大齡女工,辦起了天臺幼兒園。
這下幫了別人不,阿嬤一家還掙了錢,起碼又有了一份進項,生活改善了不少。
按這幼兒園的事情和楊秋是扯不上半關系的,他又沒興趣去給一堆熊孩子當保姆做老師,掙的工錢還比不上他擺一個禮拜的攤呢。
可誰也賴不住這社會變化快啊。
誰叫楊秋是附近唯一一個既懂漢字又懂洋文,而且閑得半死的人。阿嬤一路逃來香江也是開了眼界的人,深知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一眼就盯上了他。
阿嬤楊秋閑也是真閑,因為他的書攤可不是擺上那么一整天。
每天上午十一左右,楊秋才慢慢悠悠地從家里出發,花一個多時晃到東方戲院門口開始擺攤。晚上天一黑,立馬就收了攤,又慢慢悠悠地往家趕。
這滿打滿算下來,一天工作還不到七個時。
嗯,在后世,七個時也蠻常見的。
可天見可憐,現在是一九四八年,全香江還有哪個人比他還清閑!這讓那些一腳踢的女工看到還不得羨慕死。
就這,也被周圍羨慕嫉妒恨的人看成楊秋肯定是個破落富家少爺,所以吃不了苦的一個證據。
但他們羨慕歸羨慕,對楊秋這種識字懂洋文的人,還是得伸出大拇指一聲服氣的。
沒辦法,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所以某天早上趁楊秋還在呼呼大睡時,老阿嬤就直接找上了門。
阿嬤的想法也很簡單,那些孩子們必須得教東西,把他們給按住,不然一堆熊孩子們聚在一起,東跑西跑的,她們三四個人可管不住。
而且她們也不耽誤楊秋擺攤,這家伙不是每天上午都閑著嗎,那就抽時間出來,教教書育育人,還能賺零花錢,何樂而不為呢。
年輕人可不能成天閑著,閑著閑著就廢了。
阿嬤找來的時候,楊秋臉沒洗頭也沒梳,就著眼角的眼屎和一頭亂糟糟的頭發,在屋外暖暖的陽光下,懵懵懂懂地聽著阿嬤訓叨著。
旁邊,李蔓正一邊坐在腳盆邊幫楊秋洗衣服,一邊支起耳朵聽著他倆談話,看神情她比楊秋還關心這事。
今天天氣還不錯!楊秋神游著……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