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德國政府在為黃金儲量不足而無法增發貨幣頭疼的時候,一個好心人閃亮登場。那就是我們的大燈塔國——阿妹你看,啊不,是美利堅合眾國。
1774年,英國再重新鑄造貨幣的時候放棄鑄造銀幣,到了1816年由于和清朝進行大宗商品交易,購買絲綢、茶葉、瓷器。這種大宗交易自然也都是以硬通貨來進行支付。于是,英國的白銀流向清朝,儲備急劇減少。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制定了《金本位法》,宣布了英鎊的含金量,將英鎊與黃金掛鉤。而白銀則從貨幣變成了商品。
此后,歐洲各國也都慢慢進入金本位時代。但是一些產銀大國則依然擁有相當數量的白銀儲備,因此他們依然以白銀作為貨幣,這其中就包括美國。不過美國并非單純的銀本位,同樣有著相當的黃金儲量的美國實行的是金銀復本位。
東部的大資本家和投資者們受歐洲的影響大多數用黃金作為交易貨幣,白銀則大量流通于西部,農民和小店主喜歡使用白銀來發放低息信貸,促進經濟增長。
但是19世紀末是一個白銀產量飛速升高的時代,此時全球白銀產量超過1.2億噸,而黃金的產量則一直沒有大幅增長,歐洲的經濟危機也有很大程度是受黃金產量低迷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白銀和黃金的兌換比率發生了變化,黃金更值錢了,而白銀則貶值了。在這種情況下開采白銀的礦業主和用白銀進行信貸的西部投資者就將面臨巨大的經濟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護自己的收益的利益相關者們聯合了起來開始向政府施壓。而美國政府被迫讓步,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1888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約翰·謝爾曼在1890年7月提出了《謝爾曼收購白銀法》。該法案規定,美國財政部必須每月購入白銀,一年的購入量需達到5000萬美元,約合1490噸白銀,而1878年法律規定的購入量僅為2500萬美元,提升了整整一倍。
此時美國約有160噸左右的黃金儲備,約合1.1億美元。大量采購白銀,必然會導致黃金儲備的減少。而且,財政部購入的這些白銀應當以新的紙幣,即1890年的美國中期國庫券進行支付。這種紙幣完全是法律保障償付的貨幣,根據美國財政部長的命令,可以用黃金進行償付,這就埋下了一個巨大的禍根,以白銀為標準發行的紙幣,持有者可以要求黃金償付。
面對如此慷慨的美國人,正愁黃金不夠的德國人怎么能放過這等機會。
“殿下,您是怎么知道在美國有機會可以收購黃金的?”卡普里維好奇道。早在3個月前,皇儲殿下就要求德國在外尋找收購黃金的機會,且還重點提到了美國。
“我只是覺得清國和美國是有收購到黃金機會最大的兩個國家而已。”約亨笑著說。
此時卡普里維和約亨面對面坐在柏林的太子.宮書房內的沙發上,探討著從美國撈上一筆的計劃。
當然,這并不是帝國宰相和帝國皇儲把皇帝拋到一邊密謀什么。由于帝國政府的各項措施旨在促進民眾的信心,因此腓特烈三世開始走訪工廠車間、建筑工地、鄉間田野,去了解政策實施情況,鼓勵群眾努力生產,相信帝國的經濟會好轉,困境很快就會過去,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云云。因此得到消息時,腓特烈三世還在巴登-符騰堡視察,因此回復電報稱,這種事情你們看著辦就是了。
于是就有了現在的會談,說是會談,其實用閑談來形容更為合適。
“清國一直堅持銀本位,黃金在他們那雖然價值高昂,但是只是作為一般的商品。1888年清國黑龍江地區共開采黃金7.5噸左右,而且1889年在漠河一帶開辦的新金礦,據說也是儲量較高的金沙礦。因此我認為此時的清國黃金儲量還是比較豐富的。去收購黃金應該問題不大。”約亨半真半假的回答卡普里維到。
“至于美國,前幾年白銀產量大增,我只是覺得如果他們的政府不做點什么,那些銀礦業主會不高興的。而如果收購白銀,那么總是會減少一點數量的黃金的。而我們現在繼續黃金來增發貨幣,因此能收購一點算一點了。只是沒想到美國人這么配合。”
“那么我們主要的收購計劃還是針對美國?”
“對,雖然清國也有黃金,但是他的國庫里卻沒有黃金儲備。所以作為零散的商品收購太過困難。而美國人的國庫里的黃金要進行收購可以就簡單得多了。”
“擠兌美國國庫黃金儲備,這的確是一招妙棋啊。”卡普里維感嘆著:“而且美國人還允許新貨幣可以用黃金償付,這樣我們的機會就更多了。”
“而且方法還多的是。”
“是的,殿下,讓帝國的投資者將手中的美國證券全部清算,然后將這些本金利潤全部用黃金償付,然后再運回來,這將會是一筆巨大的資金!用這些黃金進行增發,困擾政府的資金問題至少在5年內不用擔心了。而5年后相信帝國的財政就會恢復正常了。”卡普里維預見的沒錯,的確在1896年德國的經濟狀態就已經完全復原并且開始飛速發展了。
“而且不僅僅是進行證券清算,美國政府宣布進行白銀采購每年1400余噸,這個采購需要時間的,如果我們用白銀去換取美國的貨幣,然后再用貨幣擠兌黃金呢?”
“可是我國沒有白銀儲備啊。”卡普里維有些惋惜的說到。
“沒有白銀儲備,那么就政府收購,我想塔勒和古爾登這兩種銀幣整個帝國應該還是有不少的。這兩種銀幣退出帝國流通也沒十幾年,那些老容克們手里零零散散肯定有一些,以政府的名義去收,然后給他們公債,告訴他們以后會用馬克償還,他們不可能不愿意。”約亨立刻想出一招。
“塔勒和古爾登在奧匈帝國還沒有完全退出流通,所以拿來投放美國換取美國政府的貨幣應該沒有什么阻礙。而那些同樣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受到沖擊的容克們,也可以把這些銀幣變成實實在在的馬克,一舉兩得。”卡普里維點頭同意。
“我們甚至可以更極端一些,政府去收集各種銀器,飾品、餐具、工藝品,然后重新熔煉成白銀投放到美國。”這一招更為陰損,歷史上用銀器熔煉貨幣來滿足購買需求的例子不少,路易十四在1689年為了支付戰爭開支這么做過,中國紅軍在革命根據地為了能得到可以購買物資的大洋也這么做過。不過到另外一個國家去兌換黃金,約亨的印象中好像只有荷蘭曾經對日本做過。
“這個不可行,殿下,銀器和白銀不同,它本身的價值還要加上加工它所需要的成本,飾品和工藝品還有藝術價值。這么做很不劃算,而且國際白銀兌換價格受英國人控制,我們這么做英國人只要稍微降低兌換比,我們就會虧本。”卡普里維反對到。
卡普里維有這樣的顧慮也沒錯,銀器的價值是高于白銀的,這么做實際上是價值的流失,當年路易十四搬空了整個凡爾賽宮的銀器,也不過就得到了70余噸白銀,但是那些銀器的價值卻遠遠高于這個數字,以至于在戰爭中消耗了大量財政的路易十四再也沒有能力重新讓銀器放滿凡爾賽宮了。
“一些有很高收藏價值的銀器就算了,畢竟它們還有歷史價值,但是一般的銀器的些許的藝術價值我們虧得起。雖然我們用白銀兌換的確受到英國人的控制,不過我認為即使虧本也要這么做。因為隨著白銀產量的上升,未來銀價大幅度下跌是必然的,如果真的那么想要白銀器具,等銀價下跌后再買回來就是了。而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得到更多的黃金,無論什么代價。”
卡普里維的顧慮固然沒錯,但是考慮到未來5年內的白銀價格變動就知道這么做是最佳選擇。首先是印度這個銀本位國家表示不再接受外來的白銀了,然后美國蒙受巨大損失后不得不廢除金銀復本位而變成金本位,接著甲午戰爭后《馬關條約》日本獲得大量白銀賠款,然后這些白銀又流向世界市場。最終導致白銀貶值,由原本1英鎊可以兌換4兩庫平銀變成1英鎊可以兌換7兩庫平銀,貶值接近一倍。所以現在虧一點,完全是值得的。
不過約亨又不能對卡普里維明說白銀在未來5年內貶值幅度有多大,最終卡普里維也只是同意首先將帝國的銀幣集中起來投放美國。而銀器熔煉則先放放,看看情況再說。對此約亨也只能表示接受。想一個人把好事全占了也不太可能,畢竟在收割美國黃金的戰場上,可不只有德國一個。德國所能做的,就只是在其他人反應過來之前從這塊大蛋糕上盡可能大的切下屬于自己的那一塊。
很快,整個歐洲都開始對美國開始落井下石。1891年的前6個月,美國的黃金出口超過了此前25年美國的黃金輸出總量。大燈塔國這個未來的動不動就大戰外星人的人類“救世主”這回真的變成了“救市主”了,只可惜他們救的是歐洲的市。
S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