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鈺此行帶著兩千人,一千騎卒和一千陌刀軍,除了幾個孩童伴隨在左右,就只有宦官張承業和他的管家宋鈺,至于楊復恭和大丫則留在了潼關主持大局。
此行李思鈺與楊復恭私下里認真談過,楊復恭在長安名聲太差,若是由他伴隨,反而可能會加劇潼關與長安的緊張局勢,而張承業伴隨就要好上許多。
太子回京,公主李璇自然要伴隨在身邊的,而且還是先行離開,至于獨孤損眼底的陰毒卻被李思鈺無視,在他看來,一個連自己本家都不支持的人,根本不值得去理會。
阿蠻在潼關就跟野猴子一般,帶著月里朵這個婢女滿城“欺男霸女”,甭管是不是幫了倒忙,總是什么事情都要管一管,就在臨出潼關前,還因一女子哭訴被她看到了,也不問緣由就把人家相公揍了一頓,最后還得意洋洋向人展示,在女子很是埋怨怪罪眼神下離開。
可是出了潼關,前往早就想要前去的長安時,阿蠻整個人都萎靡了起來,看的月里朵很是不解,甚至連欺負小棒頭都不愿去做了。
李思鈺看著阿蠻這個樣子,別人不明白,他豈能不清楚?可有些事情他也沒法去解決,只能由她自己渡過這一關。
長安距離潼關真的不是很遠,天氣漸暖,在華州地界還好些,整個華州,甚至被他爭奪下來的地盤都在分地,準備耕田種地,而踏出華州地界后,入眼所見的全是荒蕪的田地,盡管道路兩旁不時見到些百姓,也是背著包裹,拖著兒女逃亡華州。
看到這一幕,李思鈺心情也差了許多,京畿之地的土地是整個關中最肥沃的田地,這里河流眾多,可是連連遭受兵災,人丁不但少了許多,更多的是繁重的賦稅。無對比就無傷害,現今李思鈺名下土地不但進行了重新分配,就是賦稅也制定的極低,至少在這些百姓看來是極低的。
本來天下都是這個樣子,無論逃到哪里,都是極高的賦稅,為了勉強活下去,不得不去耕田種地,而李思鈺這里減稅了啊!
“十稅一”的稅率一出,整個關中都亂了套,都開始向李思鈺地盤逃亡,都想耕種“十稅一”的土地,這讓大丫小丫壓力很大,若是一兩年后,手里有大把糧食,大量難民自不會造成太大壓力,反正連年兵災造成人丁稀少,土地有的是。
可現在的確讓大丫小丫很是吃力,唯一值得慶幸的就是李思鈺從朱溫那里搶來不少糧食,很大緩解了潼關壓力。
不時看見神策軍兵卒鞭抽百姓,驅趕他們回去給他們種地,阿蠻縱然有些萎靡,還是很想上前抽打那些兵卒,李思鈺同樣心中難受,卻知道這事沒法去管,一個來說這里不是自己地盤,更多的還是因為逃向華州的百姓,本身性質就是流民、難民,這些一無所有的百姓,能給李思鈺增加的,除了一張嘴,還是一張嘴!
他不是沒有同情心,可若因一時的同情造成更大的災難,這也不是他所希望的。神策軍以前是戰力彪悍的邊軍,自從成了禁軍后,以往的榮耀就已經成了過往云煙,如今剩下的也只有欺負一下百姓而已,這些神策軍見到身強體壯的營州軍,絲毫不敢上前挑釁,甚至鞭打百姓,驅趕百姓去種地時,也是一只眼盯著百姓,一只眼盯著李思鈺他們,唯恐營州軍不滿。
行軍速度是衡量一支軍隊強弱重要指標,從潼關到長安,李思鈺僅僅用了兩三日。
營州兵馬自入關,長安就一直爭論不休,質疑聲音從未斷過,只不過是多少罷了,李思鈺在潼關所做之事,早就被獨孤損傳回了長安,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控訴,更是加劇了長安內的質疑聲,質疑聲從朝廷一直蔓延到最底層的百姓。
隨著李思鈺逼近長安,質疑聲慢慢變成了詭異的沉默。裴家在營州軍入關后,獲得的利益最大,在長安內也成了他人集中討伐的對象,隨著裴贄與杜讓能返回長安后,討伐聲非但未減弱,反而更加激烈起來,而且越來越向失控的邊緣蔓延。
看著長安破損的城墻,李思鈺就不由苦笑起來,這座天下帝都,雖然這些年來遭受了數次兵災,被人破了城也有數次,可近兩三年來還算穩定些,為何不把破損處修葺一下呢?
看著東面城墻一處數十米的坍塌,李思鈺就再也不懷疑為何皇帝會逃,如此巨大的缺口,除非皇帝想要找死,否則除了逃跑,再無其他可能。
無論長安如何看待他李思鈺,政事堂的宰相們全出城來迎接了,李思鈺也不敢做大,翻身下馬,距離五相還有十數米呢,就已經開始拱手。
“營州平盧軍將軍見過諸相,見過諸位大人。”
朝廷原本權利最大的宰相是韋昭度,因為他是中書省中書令,之前介紹后,大家也知道,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當前最大的就是中書省,而且尚書省各部尚書想要為相,必須頭上加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如此才能為相,所以說中書令其實就是首相。
次相是孔瑋,接著就是杜讓能和張浚,而韋昭度丟了西川,丟了大唐后路成都,被罷了相,任東都留守,而且還是一品太傅。
當然了,他這個“東都留守”也就是個象征,朱溫可不會鳥朝廷的,張言更是不會讓給這位前中書令大人,現在么,“東都留守”更是讓李思鈺私相授受,送給了李昭。
說完韋昭度,就該說此相孔瑋了,孔瑋是孔圣人四十世孫,宣宗大中十三年狀元郎,不但他是狀元郎,他大弟孔緘、二弟孔纁也是狀元,三兄弟都是狀元郎。孔府家族出來的人,身上都帶有很嚴重的“腐儒”氣息,尤為重規矩、名聲,孔瑋身上也帶有這些,嫉惡如仇、公私分明等等這類褒義詞放在他身上一點都不為過,可是也正因這些品性為他招惹了麻煩,間接造成了另一場災禍,就是支持宰相張浚討伐晉王李克用!
結果如何,大家自然都清楚了,朝廷大敗,禁軍十不存一,朝廷敗了也就罷了,晉王李克用豈會善罷甘休?給朝廷上了奏折,說朝廷無罪而伐,若不處置那些支持揍他的人,他李克用親自到長安揍皇帝,無奈下只能罷了孔瑋相位,貶為檢校太保、江陵尹、荊南節度使、觀察使。
作為倒霉蛋的孔瑋都是如此了,作為主犯的張浚那還能討了好,先是貶為武昌節度使,眾人不答應,那就再貶,而且一連貶了三次,最后淪為繡州司馬參軍。
別人犯了錯,比如韋昭度,可人家還保留著一品大員呢,他張浚則被擼到了八品,差點就不入流了。
7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